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梅賾

ㄗㄜˊ﹔ze,一作枚賾、枚頤、梅頤,字仲真,約活動於東晉初期,生卒年不詳,汝南西平(今河南上蔡西南,一作河南西平縣西)人。今不得見其父、祖名字,僅知梅賾之父曾為西晉城陽太守。梅賾則自少好學、隱退,求實進止。
      西晉愍帝司馬鄴建興三年(315),當時鎮守豫章的王敦,想要在陶侃赴任廣州刺史的旅程中,截殺陶侃。而這事,經由擔任王敦諮議參軍的梅陶(即梅賾的弟弟)轉告了梅賾。梅賾便和陳頒(擔任王敦長史的官職)一同勸阻王敦道:
      周訪和陶侃是姻親(周訪女兒為陶侃兒子陶瞻之妻),關係就宛若一個人的左手及右手。如果有誰把左
      手給斷了,那右手哪有可能沒有反應的?
      王敦聽了此言後,才決定放棄刺殺陶侃這事。
      後來,於東晉元帝司馬睿年間,梅賾擔任豫章內史的官職,他曾經向元帝獻上《古文尚書》四十六卷(五十八篇用「隸古定」寫的古文《尚書》),以及《尚書孔氏傳》十三卷。據傳,這本《尚書》的來源,是由晉太保鄭沖授扶風蘇愉(字休預),蘇愉授天水梁柳(字洪季,皇甫謐外弟),再由梁柳授城陽臧曹(字彥始),臧曹再授予郡守之子梅賾。這本《古文尚書》,每篇都附有稱作「孔安國傳」的注解,還有一篇「孔安國序」,其重要性自是不言可喻;因而元帝為此,還特別大動作的設置了尚書博士,以彰學術。
      於晉成帝司馬衍統治期間,梅賾因獲有罪,王導遣官,要逮捕梅賾,結果被陶侃於江口攔截,硬是把梅賾給奪了回來。雖我們無法得知,是否陶侃知道當初梅賾曾間接拯救過自己的身家性命,但「好心有好報」的說法,在這裡也許是可以成立的呢!此外,雖不清楚時間,但還有一說,道梅賾在擔任豫章太守職位時,曾遭遇胡人南下侵略,身為太守的梅頤,即在梅崗上,奮力抵抗敵人。
      梅賾之所以名留青史,主要還是因其所獻上的《古文尚書》引起的學術史爭議,非常之大。在後代,宋時的吳棫、朱熹,元代的趙孟頫、吳澄,明朝的梅鷟等學者,皆曾嚴厲懷疑梅賾獻上的《古文尚書》,是一個偽作的本子;甚至,獻上此書的人是否為梅賾,也曾被學者質疑。這部在東晉、南朝、隋唐時期一直立於官學,甚為孔穎達《尚書正義》所本的《古文尚書》,一直要到清代,閻若璩作《古文尚書疏證》、惠棟作《古文尚書考》後,才被完全證明,確為偽書。當然,今所流傳下的文獻,即便內容被稱為是「假的」,但文獻本身,我們依然可言,具備有其時代之意義,並明確有其研究價值的。

撰稿人:陳讚華
網站滿意度調整